首页 > 历史军事 > 传奇捕快李逸尘 > 第331章 谷雨茶香

第331章 谷雨茶香(2/2)

目录

午后的日头暖得像要酿出蜜来,众人围坐在廊下的竹榻上,周先生亲自煮茶。紫砂壶里的水“咕嘟”作响,腾起的蒸汽裹着茶香,周先生执壶的手稳得很,茶水注入青瓷杯时,细得像条银线,杯底的茶叶慢慢舒展,像朵绽开的绿花。

“尝尝?”周先生把茶杯往苏长风面前推,“这水是桃坞的山泉吧?泡出的茶比中都的井水多了三分甘洌。”

苏长风抿了口,闭目品了品,笑道:“是后山的灵犀泉,玄清说那泉眼通着沅江,水脉里带着草木的魂。”他看向林羽,“你去把玄清那套旧茶具拿来,是周先生当年送他的,今日正好派上用场。”

林羽应着去了书房,从书架顶层翻出个木盒,里面的茶具是紫砂的,壶身上刻着“茶禅一味”四个字,正是周先生的笔迹。他捧着木盒回来时,正听见周先生在讲玄清道长年轻时的事:“……他那时总说要在桃坞种满灵犀草,说这草能解世间烦忧。我劝他中都的学堂缺位先生,他却说‘桃坞的风比中都的墨香’,现在看来,他是对的。”

阿依抱着芦笙坐在竹凳上,手指无意识地拨着笙管,银镯子在竹面上磕出轻响。“道长爷爷说,灵犀草混着兰草种,能治心口的闷。”她忽然抬头,眼睛亮得像落了星,“周先生要不要带些种子回去?种在学堂的后园,学生们读书累了,看看草就不烦了。”

“好啊。”周先生笑着点头,“还要请阿依姑娘教教我们怎么种,别辜负了这好草。”

林婉儿正给女学子们看染布的花样,从“春水布”到“冬雪布”,摆了满满一竹筛。女学子们看得眼睛发亮,其中一个穿绿衫的姑娘指着“夏荷布”上的水纹:“婉儿姐姐,这蜡是怎么画的?我总画不圆,像条歪脖子蛇。”

林婉儿拿起支蜡刀,在布样上轻轻勾勒:“要像画荷塘的水那样,手腕得松,心里想着水在流,手就跟着动了。”她的指尖在布上滑动,很快便画出片流畅的水纹,“就像写字,意在笔先,染布也是,意在蜡先。”

女学子们围在一起,跟着学画蜡,有的画得急,蜡线打了卷;有的画得慢,蜡都凝住了,引得众人笑。周先生看着这幕,对苏长风说:“你看这染布,多像育人,有的快有的慢,都得顺着性子来,急不得。”

苏长风点头称是,目光落在林羽身上——他正帮周先生添炭火,动作轻得像怕惊了茶香。老人忽然想起玄清道长临终前的话:“林羽这孩子,心重,得让他多看看这人间的暖,慢慢就化了。”如今看着他眼里的笑意,倒真像被这春茶泡开了,舒展了。

傍晚的霞光把桃林染成金红色,张婶端出了晚饭:新蒸的糯米糕上撒着桂花,炒茶芽带着清苦的香,还有李逸尘烤的斑鸠,油光锃亮的,引得小安直围着桌子转。周先生和苏长风碰着茶杯,说着中都的趣事和桃坞的草木,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;女学子们缠着林婉儿问染布的诀窍,阿依则在一旁演示苗寨的蜡染手法,银饰的叮当声混着笑语,像支热闹的歌。

林羽坐在角落,看着满院的烟火,忽然觉得这谷雨的茶,不仅解了渴,更解了心。周先生说的玄清道长,林婉儿染的布,阿依种的草,小安追的燕,还有女学子们眼里的好奇,都是这桃坞的味,像茶里的甘,苦后的甜,绵长而踏实。他想起道长手札里的最后一句话:“日子如茶,泡得越久,味越厚。”此刻才真正懂了,所谓厚味,原是这一点一滴的相聚,一朝一夕的相守。

夜色漫进桃坞时,燕子的呢喃渐渐低了下去,荷塘里的蛙鸣却愈发响亮,和着远处的虫吟,像支不停歇的曲。廊下的灯笼亮了,暖黄的光落在周先生带来的书箧上,里面露出半本《茶经》,纸页上沾着点桃坞的茶香。林羽知道,女学子们会在这里住上些日子,学染布,学种茶,学吹《归雁谣》,而桃坞的故事,会像这谷雨的茶,被她们带到中都,泡在更多人的日子里,续出更绵长的味。

远处的望海镇传来几声犬吠,混着断续的芦笙,在风里漫开。灶房的灯还亮着,张婶在给明日的茶青备竹匾,新采的茶芽在竹篮里散发着清香。灯笼的光落在廊下的燕巢上,两只燕子依偎在一起,像在说着悄悄话,藏着这谷雨的暖,也藏着那些关于传承的、笃定的期许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