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章 慈悲杀戮相法物语(2/2)
归途中,雪下了几天几夜。车轮扬起细碎的雪沫儿,窝在皇舆一角的雁落羽对此已经麻木了。拓拔焘专心翻阅着奏折,对于她的哀伤视若无睹。杀人对他来说就像是坏天气,再平常不过的事情。。。。。。
“冷吗?”目光淡淡扫过女人瑟缩的身体。
“不,不冷。”下意识地回避,将视线投向窗外。
“朕乏了,想下去抻抻腰。”丢下奏章,朝不远处的女人摆了摆手,“替朕更衣。”
恭顺地伏地叩拜,捧起叠放在柜上的貂裘。面对杀人不眨眼地魔王,想活得轻松一点唯有做个顺民。
天人可以为所欲为,杀人亦是慈悲。一连几天都梦见中山庵寺里的菩萨,还有咖喱大师那些狰狞的神佛,隐约琢磨出一些门道:
佛的两种形象——善与恶,就好比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。用佛洛依德的观点解释,善是“超我”,恶是“本我”。佛真正做到了“超我”和“本我”合二为一。也就是说,一旦“超我”与“本我”合一,起着调和作用的“自我”也就用不着了。
因为用不着“自我”在善与恶、对与错之间打圆场。如此就达到了“无我”的境界——
我想干的就是我该干的。我干什么都是天经地义的。我想干就干,其形象就像是狰狞的佛。我干完了,其形象就是慈悲的佛。这就是佛、帝王或者接近佛的密宗大喇嘛的心理。
而像她一样的普通人看到的是:龛上的“神佛”很强大,想把我怎么样就能把我怎么样。我顺从人家,人家就能给我个好脸(慈祥相),如果不顺着人家的意思,人家就拿那张狰狞的脸对我,我的脑袋就被人家当点心了。
在这种两面佛的夹缝之下,地位卑微的小人物也没有“自我”生存的空间。如此也能达到“无我”的境界。
所以,转轮圣王心目中的佛就是他自己——佛既是我,我既是佛。难怪某人对神佛不屑一顾呢。
而寻常人心目中的佛是法力无边、高高在上的天外来客。
终于明白了老辈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“这就是命”——命里生就是奴才,就该“心甘情愿”地任“神”宰割,尊严这玩意不是属于奴隶阶层,清高要不得,轻慢要不得。“柔弱处下”才是生存的智慧,即等同于老子说的——
上善若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