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9章 无法拒绝(2/2)
“彼得罗夫少校?”
声音平稳,无波无澜。
“是我。”
彼得罗夫回以标准的俄军军礼,锐利目光扫过对方年轻的脸庞和那排耀眼的勋章——
他认出了“士兵荣誉勋章”、“国旗勋章”,以及几枚显然代表重大战功或特殊技能的未知奖章。
如此年轻,如此多的荣誉,极其罕见。
“朝鲜人民军,侦察总局,李海镇大尉。”
年轻人报出身份姓名,语气依旧平稳,“奉上级命令,前来向您报到,协助执行后续任务。”
“彼得罗夫,俄罗斯联邦安全局,‘阿尔法’特种部队,少校。”
彼得罗夫正式回应,打开房门:
“进来说话,李大尉。”
公寓内陈设简洁,符合安全屋标准。
两人在客厅沙发落座,隔着一张茶几。
彼得罗夫审视着这位年轻的搭档:
“李大尉……你很年轻。26岁?大尉军衔,如此多的勋章……即便在贵国,也非同寻常。”
李海镇的嘴角极其细微地上扬,几乎难以察觉:
“是的,少校同志。我来自朝鲜东海岸一个无名村庄。能晋升至此,只因完成了一些……必要的任务。”
他顿了顿,语气中罕见地透出一丝近乎敬佩的意味:
“我听闻过您,彼得罗夫少校。处理普里戈金先生那次‘意外’,干净利落,令人印象深刻。能与您这样的前辈合作,是我的荣幸。”
“必要的任务?”
彼得罗夫敏锐地抓住这个词,身体微微前倾,“你在侦察总局的具体职能?隶属于哪个部门?执行过何种类型的……‘必要任务’?”
他需要摸清这位搭档的底细。
李海镇坐姿端正,双手平放膝上:
“我隶属‘侦察总局北派特殊空运部队’。职能包括:敌后渗透、目标定点清除、高价值目标营救\/抓捕、战略设施破坏。任务区域……原来主要在半岛南部及周边海域。”
他的回答简洁直接,毫无避讳,仿佛在陈述一份档案。
“‘北派特殊空运部队’……”
彼得罗夫咀嚼着这个名字,“空降渗透?潜艇投送?”
“都有涉及。更擅长小规模、高精度、静默渗透。”
李海镇补充道,“我们接受的训练……比较彻底。”
彼得罗夫注意到对方在提及“训练”时,眼中闪过一丝极度专注、近乎纯粹的光芒。
“比较彻底?能具体说说吗?比如格斗、武器、生存?”
“徒手格斗以关节技、绞杀、瞬间致残\/致死为主,追求效率最大化。武器方面,精通各国主流轻武器、爆破物制作与拆除、冷兵器。生存训练……涵盖极寒、酷热、丛林、海岛、城市废墟环境,极限条件下单兵生存周期要求不低于45天。”
彼得罗夫心中凛然。这描述远超一般特种部队范畴,更接近“人形兵器”。
“看来贵国的训练标准……相当严苛。你的勋章,想必与此有关。”
李海镇目光扫过自己胸前的勋表,眼神毫无波澜:
“它们只是完成任务的证明,少校同志。每一枚背后,都有需要被抹除的目标或需要达成的指令。”
话题自然转向了实战技能。
彼得罗夫站起身,活动了下肩膀,半是试探半是兴趣地说:
“听说侦察总局的格斗术自成体系,狠辣高效。李大尉,有没有兴趣简单切磋一下?就在这客厅,点到为止。”
李海镇毫不犹豫地起身,利落地脱下军装外套,露出里面贴身的绿色体能衫,勾勒出精悍、匀称且充满爆发力的肌肉线条。
他走到客厅中央空地,摆开一个看似松散实则蕴含无数后招的起手式。
“乐意奉陪,少校同志。请指教。”
没有多余客套,两人瞬间交手!
彼得罗夫的风格融合桑博的摔跤锁技与拳击的刚猛重击,沉稳厚重,势大力沉,每一次进攻都带着战场搏杀的压迫感。
李海镇的风格则截然不同——
迅捷如电,诡异刁钻!
动作幅度极小,爆发力却极强,尤其擅长利用狭小空间和身体接触瞬间施展反关节技与致命锁技。
他的格斗体系明显高度简化,摒弃一切花哨,只为在最短时间、最小空间内达成最大杀伤或制服效果,充满了朝鲜特种部队特有的致命效率感。
短短两三分钟,兔起鹘落,攻防转换令人眼花缭乱。
彼得罗夫几次势在必得的擒拿,被李海镇以柔克刚,或以匪夷所思的角度化解;
李海镇数次刁钻狠辣的反击,也被彼得罗夫凭借更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绝对力量格挡或强行挣脱。
一次短暂而凶险的地面缠斗后,两人同时发力后撤,拉开距离。
气息都略显急促,但眼神中已充满对彼此实力的认可,以及一丝更深的警惕。
“厉害,”彼得罗夫由衷赞道,揉着刚才被巧妙别住、隐隐作痛的手腕,“你的身手,确实配得上这些勋章。”
他此刻确信,这个年轻人自称的战斗力绝非虚言。
李海镇微微躬身,依旧平静:
“少校过奖。您的实战经验与力量控制,是我需要学习的。”
他看了一眼彼得罗夫揉动的手腕,“刚才的‘缠丝手’,发力角度再精准一分,效果会更好。”
重新落座,气氛已从最初的戒备试探,转变为一种基于专业认可的微妙默契。
烈酒无声地注入杯中。
“好了,热身结束。”
彼得罗夫神色一肃,切入核心,“久明阁下交代的任务,目标:西尔斯基。地点:基辅,敌方心脏。李海镇大尉,你带来的初步框架?”
李海镇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取出一份薄薄的、没有标识的文件夹,摊在茶几上。
上面是几张手绘的简图和几行朝文注释。
“初步方案基于三点:时机、身份、路径。”
他手指点向一张基辅市区简图,精准地标出几个点。
“时机:目标将于下月7日出席‘国家团结日’纪念活动,地点在市中心的独立广场。这是近期他公开露面、安保虽严密但模式相对固定的最佳窗口。”
“身份掩护:我们获得两个‘清洁公司’员工身份,负责活动前夜对广场周边指定区域进行‘深度清洁’。身份可靠,背景干净,已通过当地内线核实。”
“渗透与撤离路径:方案A,利用清洁车混入封锁区,在指定隐蔽点组装武器。行动后,通过预设地下管网(图纸在此)撤离至第聂伯河畔,有接应船只。方案b,如A路径受阻,启用备用的‘紧急医疗通道’身份,制造混乱,趁乱撤离,但风险极高。”
彼得罗夫仔细审视着图纸和注释,眉头紧锁:
“独立广场……开阔地,狙击点?距离、角度、安保反狙击预案?”
“最佳狙击点在此,”李海镇指向地图上一座俯瞰广场的古典建筑,“国家历史博物馆钟楼。但预计会被重点布控。次选点在此处,”他指向另一座较矮的商用楼顶,“距离稍远,角度受限,但相对隐蔽。我们携带的是模块化高精度步枪,可快速拆解伪装。反狙击预案……需要更详细的安保布防图,这需要时间,以及FSb情报支持。”
“武器呢?”
彼得罗夫追问,“模块化步枪?具体型号?消音效果?弹道特征?”
“俄制VSSK Vykhlop(排气式)12.7微声狙击系统改造型,”李海镇回答如流,“我方进行了轻量化和消音器优化,百米外枪口噪音低于85分贝,混入城市背景噪音中难以分辨。使用专用亚音速穿甲弹,弹道特征独特,但事后追溯来源……会被导向特定渠道。”
彼得罗夫盯着地图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:
“清洁工身份……他们如何通过层层安检?工具车扫描?身份核查?”
“清洁公司是长期合作方,有固定通行权限。工具车经过特殊改造,夹层可完美屏蔽扫描。身份核查……我们有完整的生物信息替换记录和经过‘验证’的本地背景故事。”
李海镇顿了顿,“但最大的变数,是目标当天的具体行程和随行安保等级。这需要实时情报。”
“FSb会提供基辅内线的实时情报支持,”彼得罗夫确认道,随即话锋一转,目光锐利地看向李海镇,“那么,李海镇大尉,在此次行动中,你的具体角色?我的‘副手’职责如何界定?” 他需要明确指挥链和分工。
李海镇迎着他的目光,毫无退缩:
“根据上级指令,您是全权指挥。我的职责是:观察手\/副射手、近身护卫、技术支持。在您无法指挥时,接替指挥权,确保任务优先完成。”
最后一句,他说得斩钉截铁。
彼得罗夫沉默片刻,缓缓点头。
对方的定位清晰,且强调了指挥权的归属,这让他稍感安心。
“明白了。合作的基础是信任和明确分工。希望我们能彼此托付后背,李海镇大尉。”
“职责所在,少校同志。”